看著這張小海報,是不是很難引起你的興趣觀賞它?
起初我還以為它是什麼恐怖片,幸好經過可靠人士口碑保證,我才按下了Play。
詳情介紹如下:
溫老師是德國柏林一所公立高中的社會科學老師,為了讓學生體會極權統治如何成功運作,他決定在班上做一個大膽的實驗。他把這個班級當做一個組織,要求學生們穿制服、呼口號、團體行動、守紀律,以老師為唯一領袖,還替這個組織取名為:the WAVE。短短幾天內,學生們對the WAVE產生了極端的認同與感情,這種行為很快就感染到學校裡的其他同學。the WAVE成員越來越多,但是與非the WAVE成員之間的對立也越來越嚴重,校園裡開始出現暴力衝突事件。溫老師這時才想喊停,但為時已晚,the WAVE早已失去控制。原來,任意煽動人類的情緒,是絕對要付出代價的…。
【惡魔教室】由德國影壇青年導演丹尼斯甘賽爾執導,曾自編自導自演爭議名片【縱慾】才子影帝約根沃格爾擔任片中靈魂人物溫老師。本片改編自美國作家Morton Rhue的同名小說「the WAVE」,而小說靈感則來自1967年發生於美國加州的真實故事,描述平凡單純的高中校園,如何因為一個簡單的課堂實驗,變成極權統治再現的黑暗王國。導演丹尼斯甘賽爾向來對於這類題材感興趣,「【惡魔教室】是我長久以來都想拍的故事,如今真的完成了,有如生命中的第一個美夢實現了。」
由於原著小說改編版權取得不易,好萊塢許多製片公司長年來不斷努力,卻無人成功。丹尼斯甘賽爾與製片也是追了兩年多,才終於獲得Morton Rhue首肯。為了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,也為了更加深入描寫故事細節,在【惡魔教室】拍攝期間,丹尼斯甘賽爾甚至邀請原著中的真實人物朗瓊斯,也就是當年那位與學生們一起展開實驗的加州高中老師,遠道來到德國柏林的拍攝現場,對年輕演員們現身說法。朗瓊斯事後表示,當他看到拍攝場景、實際演出的情景,「彷彿穿過時光隧道,親眼見到當年的往事重現,簡直不可思議。」
《惡魔教室》導演在這部片的結尾給了大家一個延伸的結局,你很完整的看完一部電影,但是你無法確謝幕之後,主角的欣靜或是處境會朝什麼方向發展,尤其事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。這類電影的真實主角,往往不是作古就是不願再面對,對他們來說都是再一次的刻骨銘心,無限的可能中他們已經做了選擇,而電影中開放式的想像空間,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種惆悵。
也許有人會這麼想,要是當初老師不要提這個鬼提議就好了!但老師教學也是為了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穫,我也相信出發點的立意是良善的,只是往後的發展經常不是我們能有效控制的。我的想法是,片中的溫老師,如果可以再「多做點什麼」,敏感度高一些(這可能有點強他所難),也許令人遺憾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。
一天我和LiLi聊到怎麼有人有辦法對政黨如此偏激的熱愛?或是對某種信念的狂熱,對於我這種文庸的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,然而我的疑問在《惡魔教室》得到了解答。當一個人生活中正常的關係脫了序,讓你感到孤立無援,甚至覺得自己的存在相當渺小,隨後你找到了一個團體讓你有歸屬感,不再是自己一個人,你的全心全力猶如發現新大陸般,完全投入其中。劇情裡安插了兩三個大概八至十歲的小鬼頭,為了耍流氓為了追求「融入團體」,不明就裡的也喊起了口號做起了手勢,更能夠說明了在當時社會中,眾人的思潮是如何影響了思想單純的人們。
成語有很多對於過度行使造成反向效果的形容:物極必反、適得其反,群眾的力量是相當驚人的,能從中尋求得自己所欠缺的感受或是事物,當然是好的,依但超越了標準(此標準為失去了平衡),一切將不再單純,誠如羅蘭夫人上斷頭台前的一句話:「自由!自由!多少人假藉汝之名行惡之實」。我很欣賞片中的「惡魔」─費德烈克勞(Frederick Lau),導演如此稱許他:「從他的眼神,看的出一個孩子的天真,卻也看到一個天真的天使變成惡魔的眼神,會令人恐懼。」導演怕這些孩子演完電影會有後遺症,還請心理諮詢師為他們輔導了一個月多。
我很喜歡導演用實例方式呈現我們所疑惑的問題:什麼是法西斯主義?什麼是獨裁政府?納粹的思想在當時社會是如何產生?這些幾乎是躺在圖書館裡一本又一本的主義叢書,我根本懶得翻,由此片的表達方式可以更輕易的旁觀出清晰的觀點。另外要補充的是在某影評上提到,關於這部片裡的女性角色,老師的老婆、領導的女朋友、反對的女同學,他們顯示出的是「理性的一方」,他們獨立思考不為瘋狂實驗帶來的虛榮感所蠱惑,卻因此成了團體的箭靶。
片尾嘎然而止的惆悵到現在依然在我胸口繚繞,喜歡此類電影的朋友請不要錯過。